云轩阁小说 > 东晋褚太后 > 27.第二十七章 朝局震荡

27.第二十七章 朝局震荡

推荐阅读:

云轩阁小说 www.yxgxs.net,最快更新东晋褚太后最新章节!

    这几日建康城内忽然传开了一道谣言,百姓们也不知是真是假,只是口口相传,谣言因此传的特别快,乌衣巷内,各个大臣府邸包括皇宫都早已传开。

    “你听说了吗?这豫州刺史企图毒杀江州刺史王允之,不过没成功被王允之发现了,豫州刺史庾怿因此对王允之穷追不舍,想要杀人灭口。”客栈里一位正在吃茶的客人朝另一位同桌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你说的王允之可是琅琊王氏那位?”另一位客人一脸好奇地问道。

    “这江州刺史不是琅琊王氏的还有可能会是其他人吗?”那先前说话的客人向对方道。

    “也许,说不定要改成庾家人了也说不定。”从旁边桌上凑过来一位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庾家人?阁下说的可是当今国舅,权倾朝野的庾氏家族。”饭桌上客人朝身后之人问道。

    “当然,这庾家现在有庾亮大将军统领全国兵马北伐在前,在朝又有中书监庾冰统领朝政,现在除了琅琊王氏,还有谁能与之匹敌,又有谁能与之抗衡?”那人道。

    “那要照兄台这么说,此次豫州刺史如果杀了江州刺史,那是不是连琅琊王氏也不是他们的对手了?”饭桌上一位客人问道。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,琅琊王氏若丢失了江州,只怕在朝中就没什么权力了。满朝便只有庾氏家族的人了。”那身后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兄台说的也未免太武断了,不是还有希氏、杜氏、何氏等家族吗?他们也是士族大家,在朝为官的也大有人在。”身后另一桌上的客人正吃着茶朝这边道。

    “这阁下就不知道了吧,这些家族都是小门小户,跟庾氏家族比起来简直不值一谈。皇亲国戚掌天下兵马又在朝掌政,无论朝政、兵权都在庾家人手里,你说谁比得上?”先前那一桌上的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那要是这样,是不是这天下要改称姓庾了?毕竟人家连王家的王允之都敢杀,好像也没把当今陛下放在眼里吧?”另一位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你们说陛下要是知道这事该做何反应?”从柜台对面凑过来一位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这很难说,可能会训斥吧。”从门口吃茶的桌上凑过来一位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这朝堂肯定会有一场变动,在下可以打赌。”那柜台后面来的客人道。

    “公子,如今满建康都在传这谣言,看来我们的事不算失败。”楼上一位衣着朴素的剑客向另一位穿蓝色绸缎装的男子道。男子看起来约莫二十左右,衣着华丽,眉目清秀。

    “还不一定。”男子朝楼下看着,眉头紧皱微微摇头道。

    建康城宫内,朝臣们正一一列队进入大殿。一辆几匹牛拉的牛车慢慢驶进宫内,牛车附近有几个羽林卫带剑随行,牛车进入皇宫走到一处门口停了下来,从里面走出来一位大概四十多岁的老者,此人身着朝服,在小厮帮扶下下了牛车。

    “哎呀,中书监您来了。”正从门口进来的一位朝臣朝中书监庾冰拱手笑道。

    “哎呀,杜大人。一起上朝。”庾冰还礼,笑道。

    “我说季坚兄,你们庾家人是不是做的太过了。刺杀江州刺史王允之这种事也做的出来?”杜大人微笑着,饶有深意地朝庾冰道。庾冰,字季坚。

    “唉杜大人,此等大事不可乱说,怎么可能呢,我们庾家人断不可做此等事。”庾冰使劲摇了摇头,道。

    “季坚兄,何必隐瞒呢?此事整个建康都已传开,说是令兄庾亮唆使令弟庾怿亲自下的毒,连陛下都知道了。”杜大人边走边道。

    “绝无此事绝无此事,谣言谣言。”庾冰一脸的尴尬,避开杜大人赶紧往大殿的方向而去。

    大臣们一波一波左右站成了两排。“陛下上朝。”内侍太监朝群臣喊道。与此同时司马衍一身龙袍正稳步走向大殿正中的龙椅。

    “臣等参见陛下,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朝臣一一躬身作揖道。

    “免礼。”司马衍坐在龙椅上,伸伸手,道。
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近日建康城内谣传着豫州刺史庾怿刺杀江州刺史王允之一事,臣以为此事颇为诡异,还请陛下明查。”一位年纪稍轻的大臣道。

    “何大人,此事证据确凿,我兄王允之来信,庾怿不思治理地方,承蒙皇恩而无半点感恩之意,现正极力扩充地盘和兵马,势要将我兄置之死地。臣以为庾怿此心颇大,其目的是为吞并江州,好为庾家人夺取我朝最后一块富饶之地。如今除了江州之外,扬州豫州荆州等地皆为庾氏占领,陛下,如此下去,这天下到底是司马氏还是庾氏的啊?”大臣中走出一位青年男子,慷慨激昂的道。

    “放肆,王大人,你怎么能说出此种大逆不道挑拨离间的话来?”站在庾冰身后的一位大臣怒斥王大人道。

    “庾大人切勿动怒,我等只是有事论事。”站在王大人身后第五排的一位大概二十来岁,眉清目秀之人道。此人便是王羲之。

    庾冰身后的庾大人朝王羲之瞥了一眼,怒气未消,但也不再说什么,退回队伍中去。

    司马衍坐在龙椅上扫视一遍群臣,双眉几乎皱成了一条线。当他的目光落到眼前庾冰脸上之时却见庾冰低着头,神情严肃,对此事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“中书监,刺杀朝中大臣乃是大事,按理应该立即缉拿,但即是豫州刺史又是北伐大将,是否缉拿还请中书监明示?”朝臣中一位年纪偏老的大臣朝庾冰道,语气中似有强烈的不满。

    “希大人,此事无论真假都该由陛下判定,臣等依令执行便是。”庾冰并未抬头,双手拱与胸前恭敬地道。

    希大人瞥了庾冰一眼,又转头看了看龙椅之上的司马衍,不敢多说,退到一旁。

    “陛下,此事定要追究,庾氏此举恐怕不仅仅是冲着我琅琊王氏而来,而是冲着天下而来啊。各位大臣都是朝中士族,我兄今日之命运,很可能便会成为各位明日之命运啊。陛下……”王大人说完重重跪在地上,声音中带着哭腔道。

    “王大人,莫说此事尚未查清,便是查清了,你怎能将此事跟庾氏家族跟天下扯上关系,简直大逆不道罪不可恕,其心可诛。”庾冰身后的庾大人朝王大人大声喝斥,伸出一指怒指对方。那王大人怒瞪他一眼,并未理睬。

    “此事重大,还请陛下务必明查,给天下一个交代。”杜大人此时也凑了上来,道。

    “请陛下明查。”杜大人这么一说,朝中其他大臣也都一一请愿似的朝司马衍跪道。

    司马衍冷冷看了一眼庾冰,脑中却在想方才大臣所说的话。庾怿是自己的亲舅舅,此事若是坐实恐怕庾怿是死罪,即便饶他不死,王家人也不会同意的。

    让司马衍还有另一层深思的是,大臣们所言此次刺史毒杀事件其实是为了争夺江州地盘,争夺江州的目的是为了扩充实力,这天下皆是司马家的,这江州该交给谁应该是他司马衍说了算,而现在却变成了庾怿先是自取豫州后是毒杀江州刺史企图夺取江州。

    江州豫州两地皆为军事经济重地,眼下却是他人想拿便拿想夺便夺,那还要他这个皇帝干嘛?他们司马家族的皇权又有何存在意义?

    司马衍再次冷冷扫视一眼朝堂,这满朝之上虽说都是拥戴自己登基之人,但各家士族之间务必要做到权力平衡,他司马衍方能掌控局势,否则,一家独大,又有谁能够制衡。

    司马衍会这样想,其他大臣自然也有这么想的,至少此刻庾冰就保持着沉默,对于王家人攻击庾家人之事始终保持着警言慎行的沉默。

    连皇后的父亲,国丈杜大人还有当朝老臣希大人都出来指责庾怿,看来朝中对于庾氏家族专权残害排挤王氏之事已经是怒到极致。任何一个士族大臣恐怕都不希望庾怿灭了王允之夺取江州吧,不然庾氏一家独大,叫其他士族如何自处,恐怕定会引起他们的恐慌,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庾家也说不定,毕竟保持朝政的平衡才是目前稳定的基础。

    庾冰想了许多,大脑飞速运转着,低着头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脸色,他不敢为弟弟庾怿求情,深怕大臣们将此事牵扯过来,如此则不仅仅是庾怿之事而是整个庾家之事了。庾怿固然重要,但此时此刻,庾冰心里清楚,整个庾氏家族更加重要。

    “此事朕自有定夺,朕决定招琅琊王入朝任侍中一职,查明此事。众位以为如何?”司马衍心想,既然庾家人权力如此之大,行事如此猖狂,那肯定是要找些人来制衡他们的。

    现在朝中虽然还有一些老臣,但这些老臣年纪都大了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一命归西了,到时候又有谁能分权庾氏与之抗衡?虽说庾家兄弟都是自己的亲舅舅,但权力往往是不论亲情的,谁又能保证,当年大舅庾亮一枝独大排除异己最终导致苏峻、祖逊叛乱,颠覆朝堂,天下大乱之事不会重演。

    想到当年建康之乱,舅舅抛弃母亲和他们兄弟姐妹于不顾带着庾家人逃之夭夭,导致母亲惨死,司马家兄弟姐妹受尽苦楚,九死一生。司马衍心里一酸,这些年这件事仿佛恶魔一样一直在自己梦中纠缠,今生今世恐都不会忘记。

    “谨遵陛下圣意。”大臣们听到司马衍说出此话之后都不再争论,琅琊王久在封地,陛下亲自将其调入朝中任侍中一职调查庾怿,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庾怿毒杀江州刺史之事。毕竟侍中和中书监、尚书令是同一级别拥有同等权力的职位。也就是说皇帝很有可能是为了分权庾冰所以才将琅琊王调入建康的。此刻,大臣们还哪里敢多说什么。

    褚裒站在朝臣之中,一脸严肃,也不说话,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
    退朝之后庾冰忙到很晚才返回家中,往日虽说为了政务也会时常加班,却没有今日这么晚。

    天已经完全黑了的时候,一辆牛车拉着庾冰走到了一座府宅门前,门口挂着大灯,将“庾府”两个字照的异常清晰。

    “家主,怎的这么晚才回来,家主是否吃饭,老奴这便去准备些?”开门的是一位大约五十多岁的老人,见庾冰在天黑之时才回来,便道。

    “不了,已经吃过了。”庾冰一脚踏进门内,忽然想起什么似的,朝老奴低声道:“从今往后闭门谢客,任何人来了都不见,还有,本官近些日子都会忙到很晚回来,不必大惊小怪。”

    老奴抬眼不解地看了看庾冰,转而又似乎想起什么,低头拱手道:“老奴知道了。”

本站推荐:

东晋褚太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云轩阁小说只为原作者陈姝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姝并收藏东晋褚太后最新章节